我们致力于基于固态系统的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研究
量子计算(包括量子模拟)被认为是下一代的信息技术,能够在模拟微观物理过程、化学反应、生物制药、密码破译、最优搜索乃至人工智能等诸多方面,提供比经典计算机强大得多的数据处理能力。近年来,量子计算似乎已经显露出了突破性发展的晨曦,相关的研究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机构的关注,逐步成为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战略竞争的焦点之一。
固态量子实验室致力于量子计算、量子信息、拓扑物态与量子器件及相关物理的研究,追求科研卓越,瞄准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处理的长远发展,探索科学真谛,愿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指导,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奋斗目标,为成为世界领先的量子计算研究集体而努力。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人: 薛其坤(清华大学)、王亚愚(清华大学)、何珂(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马旭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吕力(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固态量子实验室)项目五位完成人中薛其坤院士、何珂教授、马旭村教授、吕力研究员等四位长期在中科院物理所学习和工作。该成果是我国科学家团队联合攻关,经过数年的不懈探索和艰苦攻关,取得的重大基础前沿突破,也是继“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获 1989 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40K 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获 2013 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之后,物理所研究团队第三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20年1月10日,中科院正式发布“中科院2019年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共包含12项成果。物理研究所固态量子实验室范桁研究员等与中科大等单位的合作成果“首次完成强关联纠缠体系的量子行走实验”入选其中,成果由范桁研究员等与中科大等单位合作,应用具有12个超导量子比特形成一维链结构的器件,实验实现了强关联量子行走的模拟, 文章2019年发表于《科学》杂志,另外范桁研究员等与浙江大学合作,实验实现了20超导量子比特的薛定谔猫态制备,刷新了固态系统纠缠比特数的世界纪录,成果同样发表于2019年《科学》杂志。
固态量子信息与计算实验室成立于2004年,由当时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王恩哥提议组建,由哈佛大学罗兰实验室回国的陈东敏研究员为第一任实验室主任,固态量子实验室以基于固态系统的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为主要研究方向,现主要集中于超导量子计算, 拓扑量子计算,拓扑物态与器件,基于金刚石氮色心系统的量子计算与量子精密测量,冷原子实验,多场调控等科研方向。
2004年1月—2009年6月 | 陈东敏研究员 | ||
2009年6月—2017年9月 | 吕 力研究员 | ||
2017年9月—至今 | 范 桁研究员 |
固态量子支委会委员 |
|
名 字 |
分 工 |
范 桁 |
支部书记 |
刘宝利 |
支部副书记 |
刘刚钦 |
支部副书记 专职学生辅导员 |
孟 洋 |
组织委员 |
樊 洁 |
宣传委员 |
刘广同 |
纪检委员 |
田 野 |
青年委员 |
宋海菁 |
青年委员 所学生“思政小组”成员 |
Copyright © 2020 固态量子信息与计算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