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金属氧化物的阻变存储器件的物理基础


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纳米结构氧化物薄膜在电场作用下电阻发生可逆变化,即电致阻变效应,断电后数据仍能保留,可以作为下一代非易失的随机存取器(RRAM)。其特点和优势表现在:(1)可实现低电压、低功耗写入和读出;(2)具有多个电阻定态,有望获得高集成度;(3)与常规CMOS工艺兼容,这对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至关重要;因此,在性能、成本、制造和应用角度,RRAM器件具有成为通用存储器的技术优势,在数字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然而作为一种全新的物理现象,阻变效应的物理机制尚没有明确,在材料制备、工作机理方面还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它所涉及的物理机制和材料结构都与以往的其它存储效应完全不同,涉及到界面效应、纳米尺度效应等基础研究;另一方面,纳米尺度结构材料制备技术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稳定性问题有待解决。我们在这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并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

 

1.氧化物阻变的界面调控

有效调控氧化物界面结构,可以实现对阻变效应的调控。我们在Au/PCMO/Pt结构中,通过在一个界面处插入不同厚度的Ta薄膜,并控制其相应氧化物TaO的厚度,可以获得不同翻转电压的阻变结构器件。

 
图1(a)顶电极与PCMO界面处HRTEM图像, 插入了不同厚度的Ta

(b)翻转特性随Ta厚度的变化关系。

 

2.有机酞菁多层膜的电致阻变效应电阻效应

研究了基于有机酞菁多层薄膜结构的阻变效应,利用自建的高分辨电致发光系统,首次在实验上确认了有机高分子阻变效应是基于导电通道模型,器件的阻变是发生于局部的体效应,有多处导电通道存在。进一步的偏振光照明实验表明,导电通道位于有机薄膜晶畴边界处,与晶界处的缺陷密切关联。APL2015.

图2(a) 有机多层薄膜结构
(b)稳定的多次阻变翻转过程。
   
(c)发光强度随偏远变化关系。 (d)发光位置与晶界的关联    
       

 

 

3.利用热电效应来研究阻变过程

 

 

4.TEM-SPM联合原位测试基于PrCaMnO的RRAM的电致电阻效应

利用TEM-SPM原位技术测试了PCMOCER效应,结果表明存储材料在90nm尺度上仍然具有明显的存储效应(3-4)

3.8
 
图3-4(a)合作研发的TEM +SPM系统——(b)TEM+SPM系统测试的90纳米结I-V曲线
 

4

 

 

 
 

联系我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固态量子信息与计算实验室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三街八号 北京603信箱 100190
Tel:86-10-82648139 Fax:86-10-82640266 Email:quantum@aphy.iphy.ac.cn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2013年7月更新